银行股持续上涨的当下,中国人寿突然出手减持杭州银行。
7月15日,杭州银行公告称,股东中国人寿计划在公告披露之日起三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,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所持公司股份,合计不超过5078.94万股(占普通股总股本的0.70%)。
业内人士认为,在银行股经历一波显著上涨之后,保险机构作为“长钱”的代表在高位逐步退出,并非仓促,而是战略收割的体现。按当前股价计算,中国人寿此次离场或可套现8.6亿元。若本次减持顺利完成,中国人寿将不再持有杭州银行股份,彻底退出杭州银行股东行列,整体的投资收益率或超180%。
三次减持套现合计超30亿元
这并非中国人寿首次减持。
辣椒财经梳理公告发现,2009年,中国人寿曾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杭州银行。七年后,杭州银行成功登陆资本市场,成为浙江首家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金融机构。截至2018年末,中国人寿为杭州银行第五大股东,持股比例为5.55%。
彼时,中国人寿持有杭州银行2.85亿股。2021年,中国人寿首次减持5589.43万股,减持价格区间为14.6—15.6元/股,减持总金额为8.43亿元,持股数量降至2.29亿股。
两年后,2023年,中国人寿再次减持1.19亿股,减持价格为12.05元/股,减持总金额高达14.29亿元,持股数量降至1.10亿股。
2024年,中国人寿继续减持5930.28万股,减持价格区间为11.84—14.42元/股,减持总金额达7.7亿元,持股数量仅剩5078.94万股。
以上三次合计套现超30亿元。若本次减持顺利完成,中国人寿将不再持有杭州银行股份。此外,在历次的减持中,中国人寿提及的原因均涉及资产配置的需要。
与中国人寿不同,太平洋人寿早在2022年8月就完成全面清仓杭州银行。2025年年初,外资股东澳洲联邦银行“清仓”所持杭州银行5.45%的股权,由新华保险宣布以约43.17亿元接过。
市场争论银行股行情
为何在银行股步步高涨之际,为何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“长钱”相继清仓杭州银行?
业绩方面,杭州银行堪称城商行优等生。今年一季度仍延续去年的业绩涨势,实现营业收入99.78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.22%;实现归母净利润60.21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17.30%。
事实上,公司上市后,获利股东市场化减持退出是市场惯例。特别是对于持有超过15年的险资而言,减持背后更多是一场有节奏、有收益的退出。
尽管中国人寿持股杭州银行及减持比例并不高,业内预估影响有限,但仍被市场视为“银行股到顶”的信号。
7月16日大金融板块表现不振。银行股集体走弱,厦门银行、齐鲁银行跌超2%,贵阳银行、渝农银行、北京银行等10逾股跌超1%。
关于银行股行情,方正证券研报认为,受益于中国核心资产的重估和化债对资产质量的修复,银行板块行情持续。往后看,随着中长期资金入市,险资等“耐心资本”配置银行板块的规模有望持续提升,板块资金面持续积极。
险资等“长钱”的下一步布局,或许会告诉我们答案。
潇湘晨报·辣椒财经记者李鑫智
报料、维权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晨视频”客户端,搜索“报料”一键直达;或拨打热线0731-85571188。如需内容合作,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。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